形而

單品咖啡講究的不止是味道 從咖啡中品嚐出產地的風土人情

/ 撰文 黃灝霖
/ 2020.05.08
愛喝威士忌的人通常都愛喝咖啡,而兩者在風潮演變上也相當近似,一如單一麥芽威士忌在近年大行其道,咖啡市場亦掀起一股單品咖啡熱潮,甚至有著「識飲一定飲單品咖啡之說」,算是男人對「喝」的一份執著。

單品咖啡,即是以產自單一產地的咖啡豆沖泡的咖啡,能夠突顯每個產地的不同特色。

在一杯咖啡中背後蘊含著不少故事。(圖片來源:Freepik)

要說單品咖啡近年的興起,也許應該先從混合咖啡開始說起,而其實咖啡在最初是以單一產地為主的,這又與咖啡的歷史淵源甚深。

一般來說,衣索比亞是公認的咖啡發源地,直至13世紀隨著軍隊入侵葉門而傳入阿拉伯地區並廣泛流傳及栽種,後來又隨著奧斯曼人征服葉門而經土耳其傳入歐洲,更因為備受歐洲地區的上流社會喜愛而價錢大幅飆升。奧斯曼人為了保住咖啡出口壟斷這個金礦,防止咖啡栽種技術轉移到其他地方,在出口之前會先透過浸水或輕微烘焙令咖啡豆發芽而不能移植,令咖啡在當時僅於阿拉伯地區栽種,直至一個名為Baba Budan的穆斯林趁著到麥加朝聖,偷偷運走七粒咖啡種子,並成功在印度栽種,才打破阿拉伯地區對於咖啡種植的壟斷。

就像調和威士忌的興起一樣,隨著咖啡開始被大規模廣泛種植的時候,品質開始變得不穩定,而且不同產地的咖啡也會隨著氣候、水源、土質等環境因素影響味道,有人便想到以來自不同產地的咖啡豆混合在一起,一來可以以少量優質咖啡豆掩蓋劣質咖啡豆的問題,從而增加盈利;二來亦可以透過減低咖啡風味的獨特性,加強口味的一致性。不過隨著咖啡種植技術日漸提升,加上優勝劣敗的定律,現在的混合咖啡更著重於為各產地及品種的咖啡豆的優劣進行互補。

單品咖啡的興起直接令咖啡豆的品質提升。(圖片來源:Freepik)

然而同樣也像單一麥芽威士忌在近年的興起一樣,隨著咖啡文化日漸深厚,咖啡愛好者更嚮往品嚐不同產地咖啡的特性,而非缺乏特色的一致性口味。由於只使用單一產地的咖啡豆,每一款單品咖啡都具有非常鮮明的風格特色,有的果香重,有的花香重,有的味帶果酸,有的味帶焦甜,有的口感厚重,有的口感清淡,而這一切又與咖啡產地的環境因素及後製處理方式有直接關係。

海拔高度、土壤性質、氣溫高低、日照長短、雨量多少,甚至風速高低,幾乎咖啡生長的每一個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咖啡果實的生長,從而影響咖啡的風味。簡單而言,果實生活速度越緩慢的話,咖啡豆的含糖量更高,風味亦會更豐富,口感更醇厚。

由於同一顆樹上的咖啡果成熟速度有分別,故必須以人手方式採集。(圖片來源:Freepik)

而地理環境影響到的,除了咖啡果的生長外,還有咖啡的後製方式。基本上咖啡的後製方式可以主要可以分成乾及濕兩大分支,下面再細分成日曬法、水洗法、半日曬、半洗水、蜜處理等:

日曬法:將咖啡果放在高架上以太陽進行日曬並定時翻動,曬乾後再將果肉果殼等打掉,以取出咖啡豆,整個過程需時約三個星期。

水洗法:將咖啡果放進機器中除去果肉及果皮,然後把留有果膠層的咖啡豆浸泡在水中進行發酵,讓微生物吃掉果膠,之後再用水洗一遍才拿去曬乾,曬乾後用去殼機打掉內果皮來獲得咖啡豆,整個過程需時約兩個星期。

半日曬:先將咖啡果放進機器中除去果肉及果皮,然後直接把留有果膠層的咖啡豆拿去進行日曬,曬乾後再將果肉果殼等打掉,以取出咖啡豆,整個過程需時約兩個星期。

半水洗:程序基本上與水洗法一樣,分別在於以機器除去果膠代替以水浸泡發酵的過程,整個過程需時約兩個星期。

簡單來說,以最傳統的日曬法進行後製處理的話,由於咖啡豆在進行曬乾程序時是被果皮及果肉包裹住的,故此沖泡出來的咖啡果味及口感會比較香甜濃厚;相反水洗法由於在進行曬乾程序前會先去掉果皮及果肉,故此泡出來的咖啡口味會偏酸而乾淨。雖然水洗法比日曬法效率要高,但由於涉及大量水資源及機器的投入,故此不適用於一些缺乏水資源的產地。

以高架進行曬豆程序能夠避開地面濕氣。(圖片來源:Freepik)

綜觀上文,可以知悉,喝一杯單品咖啡,品嚐到不只是味道,當中更有產地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