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AI藝術拍賣】再有人工智能藝術30萬上拍 藝術圈應如何看待?

/ 撰文 劉力田
/ 2019.02.14
上年佳士得首度拍賣人工智能藝術品《Edmond de Belamy》,以432,500美元(折合約港幣337萬)成交,超估價逾45倍,引起藝術界一片嘩然。
今年倫敦蘇富比亦將帶來另一件人工智能藝術作品,由藝術家Mario Klingemann創作的《Memories of Passersby I》。

Mario Klingemann《Memories of Passersby I》

Mario Klingemann《Memories of Passersby I》

《Memories of Passersby I》是電子螢幕上的圖像程序,屬於數碼藝術,人工智能主機不斷「繪製」肖像畫並顯示於兩個螢幕之上。作品將於3月6日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日拍登場,估價30,000至40,000英鎊(折合約港幣30至41萬)。

Mario Klingemann在過去幾年一直有用GAN演算法創作作品,但有趣的是,他曾批評《Edmond de Belamy》就美學立場而言屬於「極差劣」(Horrible)的藝術,更直指其創作者Obvious的工作人人都懂得做,只要懂得在網上下載適當程式碼便可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若沒有加入修改,則無任何特別超卓之處。更認為高額拍賣AI作品簡直就像「土豪之間的玩笑」,使他大為震驚。

《Edmond de Belamy》

現在他同樣創作出一件人工智能藝術品擺上拍賣場,用意為何不得而知,也許都想開個玩笑,或者想示範何謂真正的AI藝術。Mario Klingemann批評《Edmond de Belamy》沒有加入藝術家主觀修改,因此他自己就用大量17-19世紀的西洋油畫作為素材,加以自己的審美觀作調整,讓AI學習;而且沒有用傳統的油畫媒介,而是直接用電子螢幕顯示由AI創作、不斷改變的肖像。

Mario Klingemann之前一直有用人工智能創作作品。

別問何謂藝術 問何謂人工智能

藝術是人類靈性的結晶,但自上年人工智能藝術品出現後,「何謂藝術」這問題再次響徹於耳。但以現時人工智能與藝術的關係來看,真正應問的是何謂人工智能。

人類對AI技術的想像往往與所謂「通用人工智能」連繫在一起,即是一部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自學、甚至是擁有情感的機器,像《終結者》的天網、《星戰》中的C-3PO,屬另一類思維個體,因此談到人工智能,人難免會感到某種威脅。但只要看清楚,就明白人工智能與藝術家並非處於對立/競爭的關係。單從字面上看,科技與藝術似乎代表截然不同的兩面,但科技其實可以有藝術性,藝術發展亦與科技息息相關。

事實上,在這些繪畫作品中,人工智能並不是主導者,只是作為藝術家的工具,就像畫筆、相機或Jackson Pollock手上的油漆桶一樣,只是人工智能屬一種擁有「個人創造性」成分的工具,凡是工具就必須有人來使用,它確實可以令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但畢竟只是一項工具。

現時人工智能在藝術圈的應用不單止畫畫,更應用於大數據處理上。像蘇富比之前收購了一家創業公司Thread Genius,它研發的是「快速鑑別物品,並推薦相似物品圖片的演算法」,即是與Netflix、Amazon等相似的機械學習程序,為受眾提供合適選擇。當然,你可能會說這對資深藏家來說並沒什麼意義,因為他們完全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這技術針對目標不明確、或是知識儲量不足以下判斷的購買者來說非常有用──這樣的新手藏家會是未來藝術市場積極開拓的一群。

只要認識人工智能技術的現狀,就明白人工智能與藝術之間並不是那麼科幻的關係,更多是一種工具關係。話說回來,以一種新工具的角度去看,就像世上第一張照片一樣,世上第一批人工智能藝術品能有如此價值也好像不奇怪了。

《香港01》App,尚品精神生活,形而。
立即下載: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