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遊巴黎必到文藝地標龐畢度中心建築師退休|人體結構般的建築風格

/ 撰文 何國龍
/ 2020.09.04
世界上有一位建築師,於半世紀以前在藝術之都巴黎創造出一棟震驚世界的藝術名所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正是現年87歲的Richard Rogers,在他成立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了43年,今年這位老邁的大師光榮退休。

圖片來源:RSHP •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有人說巴黎去多兩三次就有點悶,但總有一個地方常新,就是位於巴黎第四區的龐畢度藝術中心。除了因為這裡每年都有不同的重量級藝術展值得一逛,畢加索、杜象、Jackson Pollock、Andy Warhol、馬蒂斯⋯⋯you name it,此外也有非常自由的藝術表演氣氛,更重要的是,這座建築本身也相當吸引眼球,也座擁巴黎最佳景觀,周邊的鐵塔、聖母院等也成佈景,實是燒菲林良品。

圖片來源:RSHP •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龐畢度中心全名為龐畢度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除了辦展覽、有著歐洲最大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還設有一個龐大的公共圖書館以及一個音樂和聲學研究中心,恍如走著走著就能呼吸到文藝的氣息。而且其水管外露的突出建築風格,紅、藍、黃等強烈的震憾色彩,令它有著不同的別名:「城市中的玩具」、「市中心的煉油廠」,也因為用上了高科技建築方法,被譽「令建築界天翻地覆」。不過,剛落成時並不完全得到民眾的主持,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與巴黎的整體感覺不符。

圖片來源:RSHP •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關於其歷史,原來是三代法國總統致敬再致敬之作,於1969年,當時的總統喬治·龐畢度為了紀念帶領法國於二戰時擊退希特拉的戴高樂總統而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但等不到完工,龐畢度總統就因病逝世,接任的總統又再以龐畢度的名字來命名博物館。最初的競標招來國際間多達600多個建築團隊,最後由建築師Richard Rogers及Renzo Piano贏得,為其建築設計操刀,而他們優勝的其中一個重點,是建築群的公共空間,參看他們當時的理念指出:整個場地只有一半是建築,另一半是公共空間,並不以建築為中心,而是用建築去營造出一個給人們聚會的地方。如果大家有打卡的習慣,平時都會等遊人散去才拍照,但對於龐畢度中心,人才是構圖中重要的元素。

Richard Rogers(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Richard Rogers生於1933年,是生於意大利的英國人,早年與Renzo Piano共同建立了建築事務所,1971年取得龐畢度中心的設計資格後,短短的六年就迎來了開幕,但同年Piano&Rogers事務所也解散了,及後Richard Rogers就創立了今天的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至於龐畢度中心的設計風格名為「Bowellism」,以人體運作模式而啟發出來、由內而外的現代建築風格,但最初明顯地不受大眾歡迎,直到1986年,Richard Rogers的另一件驚世之作面世,位於倫敦的地標性建築Lloyd's building,改良了「Bowellism」變得更易入口,甚至帶有強烈未來感。

「Gerberette」臂樑(圖片來源:RSHP •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說回龐畢度中心,究竟它如何「震憾建築界」?其中一個重點是每件重十噸的「Gerberette」臂樑大量使用,此規模在建築界很少見,翻查關於Gerberette的資料幾乎與龐畢度中心打上等號。其作用於建築物的兩側支撐地面與立柱,有助於創造大型的內部跨度。此外,其出眾的外露「水管」設計不只吸引眼球,還有著功能性:藍色的管道代表空調、綠色則是水管,黃色是電力線路,而紅色為管狀自動扶手電梯。還有鋼材與玻璃的運用,對於採光、景觀有著微妙的影響,所以每一處都有著拍張好照片的潛力。

Centre Pompidou(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