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URMET 餐飲

【紅酒】Lafite並非最貴最好為何名氣大?分級制度獨選波爾多?

/ 撰文 何國龍
/ 2020.09.11
人人說Lafite,難道人人都懂Lafite?也許「82年Lafite」這句夠深入民心,但它是否就是最好最貴?又為何是82年?貴為法國波爾多「五大一級酒莊」,這個分級制度為何只著眼於這個產區?而且Lafite當年是如何登上「第一」也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幾個謎題,就要回溯到1855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在開始說故事之前,可能大家也有聽過波爾多馬拉松,葡萄酒與跑步的關係就此打開,其實村上春樹除了是大文豪,也著名於兼顧到長跑與酒精,如果大家也是知音人,馬上就有一個「波爾多馬拉松虛擬跑」可以即時參與。

齊動 LetZ Goal 波爾多馬拉松虛擬跑

加入「齊動 LetZ Goal」,賞你一嚐Lafite風味,今回「波爾多馬拉松虛擬跑」挑戰送出Château Lafite-Rothschild 2017。原定於今年9月12日的波爾多馬拉松延期至明年舉行,齊動與大家一同虛擬「跑向世界」。立即登入「齊動 LetZ Goal」的「波爾多馬拉松虛擬跑」頁面,按「立即參加」後跑步5公里,同步數據後填表答問題,就有機會得獎。

「波爾多馬拉松虛擬跑」由9月12日凌晨零時起,至9月20日晚上23:59截止。

【重要提示】「齊動 LetZ Goal」只容許每次參加一項虛擬跑挑戰,用戶須暫停參與原先挑戰,方可參與今回「波爾多馬拉松虛擬跑」或其他虛擬跑挑戰。

傳說中的82年Lafite(網上圖片)

82年Lafite

Lafite(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是否最好,口味這回事人人不同,不好講,但它的確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酒莊,要說它是否最矜貴,一瓶1787年的作品曾經在拍賣會上拍得10.5萬英鎊的價錢,不過卻也非最貴,只是普遍有著很高價值及水準。至於82年這個年份,不難令人想到是偉大年份,而對於其產區波爾多而言的確1982年是一個世紀年份,因為當年的陽光十分充足而令出產的品質都非常高。不過,「82年Lafite」這個標誌就流竄在香港人心中,除了因為流行文化(後來有人發現其實並非出自《賭神》),正好在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很多有錢人憑空出世,喝起洋酒來就要喝最好的,當然目光就放在82年的Lafite。

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網上圖片)

五大一級名莊由來

這個牌頭其實是源自於1855年的巴黎世博,其實自從1354年創立以來的五百年,Lafite的名氣就已經存在,而在巴黎世博上,拿破崙三世為了向世界宣傳波爾多葡萄酒就特意定下了五級評級,被評為一級的最高榮耀當時有四間,Lafite就是其中一間,再到1973年另一間酒莊Mouton Rothschild由二級升級為一級,法國就奠定了「五大一級名莊」。

Lafite酒莊(圖片來源:Wiki)

酒莊集團化

當你得到名氣,就會想有影響力,於是乎Lafite繼續收購酒莊,當中不只是有名氣的高級品牌,因為往往平民價錢的作品都能以量取勝,賺最多的錢。高中低價的酒莊都涵蓋其中,漸漸形成一個「Lafite集團」Domaines Barons De Rothschild(Lafite) ,簡稱DBR。當中還有在1990年收購的Chateau L'Evangile、1962年收購的Chateau Duhart-Milon、1984年買下的Chateau Rieussec、還有自家品牌香檳Barons de Rothschild Brut,除了法國地區,還有阿根廷、智利等新世界酒區,他們擴展的野心不限國界。順帶一提,在1868年Lafite被全球最富有的家族「羅斯柴爾德」收購了,花了444萬法郎之天價,家族的家徽正好出現在Lafite的標誌之中,而且「五大一級名莊」之中的Mouton Rothschild亦是屬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

波爾多港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為何波爾多?

說回巴黎世博,原來最初博覽會並不打算將法國葡萄酒列入展覽之內,因為展品是以農、工業及藝術品為主的。但法國人愛酒,而且當時的葡萄酒也特別受到外國人之青睞,於是法國酒業就提議不如也將葡萄酒展示出來吧。至於選擇波爾多這個產區,竟然也不是因為其品質最高(當然也不差),而是早就被國際間所認識。原來當時最好的葡萄酒都是宮廷享用的,而大多都選擇地理上近巴黎的產區例如Burgundy或香檳區,故此波爾多酒與其經歷重重稅項才到達巴黎,倒不如以相宜的價格出口到海外,而當時最大的客人都是荷蘭及英國人,他們既要選擇價格好的酒轉手到殖民地,同時也便於自己消費飲用。在運送其間也發明出用硫磺烘烤木桶達到防腐作用,可以放得更久而慢慢陳年,及後發現陳年過的波爾多酒更具風味。此外,波爾多酒來到英國受到上流社會的青睞,成為了品質的指標,英國人由波爾多的產區進而熟悉酒莊,所以波爾多酒莊的名氣也因此而建立起來。

周邊故事:巴黎世博上的「第一」風波

當年拿破崙三世可能發現到波爾多酒在外國流行,就決定委託波爾多的「葡萄酒經紀人工會」(Syndicat of Courtiers)遞交一份名單,選出最優質的波爾多葡萄酒並將酒莊分級,是為影響至今的分級制度( Bordeaux 1855 Classification ),當中的考慮因素包括酒莊名氣及市場價格。在價格上又設定了每桶酒售價超過3,000法郎的就是「一級莊」,最後得出:Château Lafite、Château Margaux、Château Latour、Château Haut-Brion這個排名,是為當年的四大一級莊園,及後在1973年Mouton Rothschild由二級升級為一級,奠定了「五大」之說。只不過,以上的排名受到波爾多葡萄酒商會(Bordeaux Wine Council)的主席Lodi-Martin Duffour-Dubergier的反對,原因是他認為是次的排名是為了讓世界更認識波爾多這個產區,而非單單讓一家酒莊出名,所以不建議用上排名,在操作上希望參展的葡萄酒都以統一酒標、刪去酒莊名字來呈示。當然,剛獲得第一殊榮的Lafite堅決反對。

Lodi-Martin Duffour-Dubergier除了是Bordeaux Wine Council的主席,也曾是波爾多的市長(圖片來源:Wiki)

這個風波持續下去,Lafite為表反對,更帶頭離開商會,決定自己參展,同意的還有Château Haut-Brion。接著,是次的世博為了表揚優秀的葡萄酒,同時也舉辦了一個比賽,最後的結果有三家一級莊得到最高獎項:Château Margaux、Château Lafite、Château Latour,而當中有傳只有Château Margaux得到滿分,所以後來才有Château Margaux才是波爾多「第一」的說法。只不過,其實由初的四大一級莊以至後來比賽的最高獎項,都是數家酒莊並列的,而葡萄酒經紀人工會後來可能得悉有風波及不滿出現,就出來澄清其實當初的分級名單並沒有先後排名之分,四家都是平等的。不管如何,直到百多年的今天,這波爾多五大一級酒莊依然保持著最高品質,沒有令任何人失望,而作為飲家的我們,喜歡追逐名氣的可以,但最後還是會忠於自己的味蕾。